【《8、7、6加几》教学设计(东莞市常平实验小学李曼青)】一、教学内容分析
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“20以内的进位加法”中的一部分,主要学习的是“8、7、6加几”的计算方法。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“9加几”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拓展,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“凑十法”的运用,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思维灵活性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:掌握“8、7、6加几”的计算方法,能熟练运用“凑十法”进行计算。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动手操作、小组合作、情境创设等方式,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算法,发展数学思维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,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三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掌握“8、7、6加几”的计算方法,理解“凑十法”的原理。
- 难点: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“凑十法”,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。
四、教学准备
- 教具:小棒、数字卡片、课件、练习纸等。
- 学具:每人一套小棒、算式卡片、练习本。
五、教学过程
1. 情境导入(5分钟)
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:“同学们,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有趣的地方——水果摊!看看我们能买些什么?”
出示图片或实物展示:苹果、香蕉、橘子等,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:“如果我买了8个苹果,又买了5个香蕉,一共买了多少个水果?”
引出课题: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‘8、7、6加几’的计算方法。”
2. 探索新知(15分钟)
(1)动手操作,理解算理
学生用小棒摆一摆,尝试计算“8+5”、“7+6”、“6+7”等算式。
教师巡视指导,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思考过程。
(2)小组合作,交流方法
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,教师适时引导:“你是怎么算的?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?”
引入“凑十法”:比如“8+5=13”,可以将5分成2和3,把8凑成10,再加上3,结果是13。
(3)归纳总结,形成策略
教师引导学生总结:“当遇到8、7、6加几时,我们可以把后面的数拆成一个能和前面的数凑成10的数,再把剩下的数加上。”
3. 巩固练习(15分钟)
(1)基础练习:完成课本上的“做一做”题目,如“8+4”、“7+5”、“6+8”等。
(2)变式练习: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,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,如“看谁算得快”、“找朋友”等。
(3)应用拓展:结合生活实际,设计简单的应用题,如:“小明有7支铅笔,妈妈又给了他6支,现在有多少支?”引导学生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。
4. 课堂小结(5分钟)
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“今天我们学会了哪些计算方法?你最喜欢哪一种?为什么?”
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知识点,增强记忆和理解。
5. 布置作业(2分钟)
- 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。
- 和家长一起玩“口算接龙”游戏,巩固计算技巧。
六、板书设计
```
8 + 5 = 13
7 + 6 = 13
6 + 7 = 13
凑十法:把后面的数拆成一个能和前面的数组成10的数,再加剩下的数。
```
七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,通过动手操作、小组合作和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,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“8、7、6加几”的计算方法。同时,在练习环节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因材施教,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。
作者:李曼青(东莞市常平实验小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