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陶侃惜谷》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】《陶侃惜谷》是出自《晋书·陶侃传》的一则古代文言短文,讲述的是东晋名将陶侃在粮食管理上的节俭与勤政精神。文章虽短,但寓意深刻,展现了古人对资源的珍视和对职责的敬畏。
一、原文:
> 陶侃尝出游,见人持一竹笼,中有新稻。问之,曰:“此稻为某家所遗。”侃曰:“吾未尝食此。”遂取而还,以米易之。其后,人有献谷者,侃辞而不受。或问其故,侃曰:“吾既不食他人之谷,岂可受他人之谷乎?”
二、翻译:
陶侃有一次外出游玩,看到一个人拿着一个竹笼,里面装着新收获的稻子。他问那人这是哪里来的,那人回答说:“这是某户人家丢掉的。”陶侃说:“我从来没有吃过别人家的稻子。”于是他把那稻子拿回去,用米换回了它。后来有人送来谷物,陶侃却拒绝接受。有人问他为什么,陶侃说:“我既然不吃别人家的谷子,怎么能接受别人送的谷子呢?”
三、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:
1. 文中陶侃为何“取而还,以米易之”?
答:陶侃认为既然自己没有吃别人家的稻子,就不应该接受别人赠送的谷物,因此他用自己的米去换回那稻子,表现出他廉洁自律、不占便宜的品德。
2. 陶侃为何“辞而不受”?
答:陶侃坚持原则,认为如果自己不接受别人的食物,就不能接受别人送的谷物,体现了他严于律己、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。
3. 本文通过陶侃的行为,表达了怎样的思想?
答:文章通过陶侃珍惜粮食、不贪图小利的行为,赞扬了他勤俭节约、清廉自守的优秀品质,也传达出古人对资源的尊重与对道德操守的重视。
四、总结:
《陶侃惜谷》虽然篇幅简短,但内容丰富,语言精炼,寓意深远。它不仅展示了陶侃个人的高尚品格,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对于廉洁奉公、勤俭持家的价值追求。今天读来,依然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和现实启发性。
五、写作建议(适用于作文或阅读理解):
在写作中,可以结合陶侃的事迹,探讨“节俭”“廉洁”“自律”等主题,引用文中语句作为论据,增强说服力。同时,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,谈一谈当代人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美德。
如需进一步拓展,可结合《晋书》其他篇章,或分析陶侃在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,深入探讨其人格魅力与治国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