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青山处处埋忠骨原句】“青山处处埋忠骨”出自清代诗人袁枚的《随园诗话》。原句为: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”这句诗表达了对英勇牺牲者的敬仰与哀悼,强调了英雄即使战死沙场,也可以安葬在祖国的山河之间,无需用马皮包裹遗体归乡。
一、原文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随园诗话》(清代 袁枚) |
原文 | 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 |
意思 | 英雄即使战死,也可安葬于青山之中,不必用马皮裹尸回乡。 |
作者 | 袁枚(清代著名文学家) |
时代背景 | 清代,社会动荡,战争频繁,将士多有牺牲。 |
二、诗句含义总结
“青山处处埋忠骨”这句话,意在表达对忠勇之士的尊重和怀念。它不仅是一种对英雄的赞美,也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精神的肯定。在古代,将士战死沙场,往往被就地安葬,而“马革裹尸还”则指将尸体用马皮包裹带回故乡安葬,象征着一种荣誉和尊严。
“何须马革裹尸还”则进一步强调,真正的忠魂不需要回到故土,只要青山绿水间有一寸土地,便足以安息。这是一种豁达、壮烈又不失温情的表达方式。
三、历史与文化意义
方面 | 内容 |
历史意义 | 表达对英雄的敬仰,反映古代战争中将士的牺牲精神。 |
文化意义 | 体现了中华文化中“忠义”、“气节”的价值观。 |
现代应用 | 常用于纪念烈士、歌颂英雄,如革命纪念馆、纪念碑等场合。 |
四、相关引用与影响
- 毛泽东曾引用此句:在处理毛岸英烈士遗体是否回国安葬的问题时,毛泽东引用了“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,表示支持将烈士安葬于朝鲜。
- 文学影响:此句成为后世诗词、文章中常用的典故,常用于描写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。
五、结语
“青山处处埋忠骨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提醒我们,英雄虽逝,但他们的精神与忠诚永远铭刻在山河之间。无论身处何地,只要心中有信仰,便能无愧于天地,无愧于国家。
以上就是【青山处处埋忠骨原句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