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步履蹒跚的正确解释】“步履蹒跚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老年人或身体虚弱者走路缓慢、不稳的状态。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,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形容行动不便的人或事物。
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和用法,以下是对“步履蹒跚”的详细解释,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。
一、词语解释
词语 | 步履蹒跚 |
拼音 | bù lǚ pán shān |
含义 | 形容走路缓慢、不稳的样子,多指年老体弱或身体有病的人。 |
出处 | 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步履蹒跚,不能自立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也可用于口语中,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。 |
近义词 | 步履维艰、行步艰难、迟缓无力 |
反义词 | 行动敏捷、步伐轻快、健步如飞 |
二、常见用法举例
1. 描写人物状态:
老人拄着拐杖,步履蹒跚地走在公园的小路上。
2. 比喻发展缓慢:
这项政策推行初期,步履蹒跚,进展缓慢。
3. 表达情感色彩:
看到他步履蹒跚地走来,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怜惜。
三、使用注意事项
- “步履蹒跚”多用于描写人,较少用于动物或非生命物体。
- 在正式写作中,应避免滥用该词,以免显得语言贫乏。
- 与“步履踉跄”、“步履艰难”等词相近,但“蹒跚”更强调动作的缓慢与不稳。
四、总结
“步履蹒跚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常用来描绘因年龄、健康或环境因素导致的行走困难。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色彩,也在日常交流中具有较强的表达力。了解其含义与用法,有助于我们在写作或口语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汇。
通过以上表格与文字的结合,我们可以对“步履蹒跚”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,避免误用或误解。
以上就是【步履蹒跚的正确解释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