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课文阿长与《山海经》(教学设计)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:
- 理解文章内容,掌握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。
-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。
- 掌握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分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。
-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感受作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,体会平凡人物身上的伟大品质。
- 引导学生尊重身边的人,学会感恩与体谅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
- 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及其在文中的作用。
- 理解“我”对阿长情感的变化过程。
- 难点:
- 理解鲁迅语言中蕴含的讽刺与温情并存的特点。
- 把握文章主题——普通人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背景资料、课文朗读音频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:
第一课时:初读感知,整体把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:“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长辈?他/她对你有什么影响?”
- 引出鲁迅笔下的“阿长”,激发学生阅读兴趣。
2. 整体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初步了解文章内容。
- 教师提出问题:
- 阿长是谁?
- 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?
- “我”对阿长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?
3. 字词积累(10分钟)
- 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语,如“憎恶”“絮说”“诘问”等。
- 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义,完成课堂练习。
第二课时:深入分析,品味语言
1. 人物形象分析(15分钟)
- 分组讨论:阿长有哪些特点?她的性格如何?
- 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,如“切切察察”“不许我走动”“讲长毛的故事”等。
- 总结:阿长虽粗俗但善良、真诚,是作者童年生活中重要的一位人物。
2. 情感变化探究(15分钟)
-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“我”对阿长的情感变化:
- 开始是“憎恶”“讨厌”
- 后来是“敬意”“感激”
- 讨论: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?哪件事让“我”改变了看法?
3. 语言特色赏析(10分钟)
- 分析鲁迅的语言风格:简洁、含蓄、富有感情。
- 举例分析:“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,全体都震悚起来。”
-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。
第三课时:拓展延伸,深化理解
1. 主题升华(10分钟)
-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
- 阿长是一个普通人,但她为什么能给“我”留下深刻印象?
- 在我们生活中,是否有类似“阿长”的人?
-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,教师总结:平凡中有伟大,关爱无处不在。
2. 写作训练(15分钟)
- 以“我的一位难忘的亲人”为题,写一篇短文。
- 要求:写出人物特点,表达真实情感,注意细节描写。
3. 小结与作业(5分钟)
- 回顾本课内容,强调学习要点。
- 布置作业:
- 复习课文,整理人物分析笔记。
- 阅读鲁迅其他作品,如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《藤野先生》等,比较异同。
五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通过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。同时,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拓展,增强了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写作能力。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语言的鉴赏能力,提升语文素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