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五猖会读后感】《五猖会》是鲁迅先生《朝花夕拾》中的一篇散文,文章通过回忆童年时期观看五猖会的经历,表达了对封建礼教和传统习俗的批判,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那段纯真岁月的怀念。这篇文章虽短,却蕴含深刻的思想,读来令人回味无穷。
五猖会,是旧时江南一带的一种民俗活动,通常在庙会期间举行,人们抬着神像游街,敲锣打鼓,热闹非凡。鲁迅小时候非常期待这一节日,兴奋地等待着看热闹。然而,父亲却在他即将出发前突然让他背诵《鉴略》,并要求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五猖会。这突如其来的“命令”,打破了他心中的期待,也让他第一次感受到权威与自由之间的冲突。
这种经历在当时的孩子看来无疑是痛苦的,而鲁迅用细腻的笔触将这种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。他写道:“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。”这句话简洁有力,道出了被压抑的失望与无奈。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,使得文章更具感染力。
鲁迅并没有一味地批判父亲的行为,而是通过回忆的方式,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教育方式的严苛与不合理。他的父亲虽然严厉,但并非毫无道理,只是这种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天性相违背。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,使文章更具深度,也让人反思:教育应当如何平衡规矩与个性?
此外,文章还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之间的碰撞。五猖会作为一种民间信仰和娱乐方式,在当时是深受百姓喜爱的。然而,鲁迅却在其中看到了一种盲目的迷信与束缚。他并不否定这些传统的价值,但他更关注的是它们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压制。这种思考方式,体现了鲁迅一贯的批判精神。
读完《五猖会》,我不禁联想到今天的教育环境。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那种“背书才能出门”的时代,但某些形式上的压力依然存在。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,常常需要面对各种期望与规则,这些无形的压力有时也会像当年的《鉴略》一样,成为他们追逐梦想的障碍。
因此,《五猖会》不仅是一篇关于童年记忆的文章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教育、文化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知识与规范的同时,也要尊重个体的天性与情感,让教育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工具,而非压抑自我的枷锁。
总之,这篇散文语言朴实,情感真挚,既有对过去的回忆,也有对现实的思考。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鲁迅的智慧与温情,也引发了对自身成长经历的深刻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