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:
学生能够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;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,提高阅读理解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:
通过自主阅读、合作探究、情感体验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,感悟革命先辈的高尚品质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,培养学生热爱祖国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情感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
理解老班长的形象及其精神品质,体会“金色的鱼钩”象征的意义。
- 难点:
引导学生联系实际,感悟文本背后蕴含的深刻情感和人生哲理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录音、相关图片资料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资料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出示一张“鱼钩”的图片,提问:“大家见过鱼钩吗?它有什么作用?”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后,引出课题《金色的鱼钩》。接着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简短视频,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共鸣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生字词,初步了解文章内容。
2. 教师抽查朗读情况,纠正发音,讲解重点词语(如“炊事员”“饥饿”“叮嘱”等)。
3. 提问引导: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?谁是故事的主人公?
(三)精读品析(20分钟)
1. 分组讨论:
- 老班长为什么用缝衣针做鱼钩?
- 他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病情?
- “金色的鱼钩”象征着什么?
2.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人物形象。例如:
- “他摸了摸口袋,只有一块钱。”
——体现老班长的节俭与无私。
- “我端起搪瓷碗,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。”
——表现作者内心的愧疚与感动。
3. 通过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,让学生深入体会老班长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动。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教师播放一首与长征相关的歌曲(如《十送红军》),引导学生感受那段艰苦岁月中的人物情怀。
2. 讨论交流:
- 如果你是文中的小战士,你会怎么做?
- 在今天,我们该如何传承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传统?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教师总结:
“金色的鱼钩”不仅是一个实物,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。它代表着老一辈革命者为了革命事业甘于奉献、不畏牺牲的崇高品格。我们要铭记历史,珍惜当下,努力学习,报效祖国。
(六)布置作业(2分钟)
1. 写一篇读后感,题目为《我心中的“金色的鱼钩”》。
2. 收集一位革命英雄的事迹,准备下节课分享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金色的鱼钩
┌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老班长 │
│坚强、无私│
└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↓
金色的象征
(奉献、信仰、精神)
```
六、教学反思(课后)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,理解人物内心世界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更加注重情感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,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深层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