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高考全国卷三的作文题目,延续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注重思辨性与现实关怀的特点。今年的作文题以“如何理解‘人’”为主题,引导考生从历史、文化、社会等多个维度思考“人”的本质与价值,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思考深度。
一、题目回顾
题目要求考生围绕“人”这个核心概念展开思考,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,如“人的尊严”、“人的责任”、“人的成长”、“人的精神追求”等。题目并未限定具体文体,考生可以自由选择议论文、记叙文或散文等形式进行表达。
二、写作思路解析
这一类题目看似简单,实则考验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。要写出高分作文,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:
1. 立意明确,观点鲜明
考生需要在开头明确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,比如“人是思想的载体”、“人是责任的承担者”或“人是文明的推动者”,并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。
2. 内容充实,论据有力
可以引用名人名言、历史典故、文学作品或现实案例来支撑观点。例如,可以引用孔子的“仁者爱人”、苏格拉底的“认识你自己”、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等,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。
3. 结构清晰,逻辑严谨
文章应有清晰的起承转合,段落之间过渡自然,层层递进。可以通过“是什么—为什么—怎么办”的结构展开论述,使文章更具条理性。
4. 语言流畅,富有文采
语言要准确、生动,适当运用修辞手法,如排比、比喻、引用等,提升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
三、优秀范文示例(原创)
题目:人之为人的意义
人,自诞生以来便不断追问自身的存在意义。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的哲学思辨,人类始终在探索“我是谁”、“我为何而活”这些根本问题。而“人”之所以成为人,不仅在于其生理构造,更在于其精神世界与社会责任。
首先,人是有思想的生物。不同于动物仅凭本能生存,人类能够思考、判断、创造。正如苏格拉底所说:“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。”正是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,使得人类得以超越自然,走向文明。无论是《论语》中“吾日三省吾身”的修身之道,还是康德“人是目的而非手段”的道德理念,都在强调人的主体性与独立思考的价值。
其次,人是负有责任的个体。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,不能只为自己活着,更要为他人、为社会承担责任。范仲淹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胸怀,雷锋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”的精神,都是对“人”的最好诠释。没有责任感的人,不过是行尸走肉;而有担当的人,则是时代的脊梁。
最后,人是不断进步的存在。从蒙昧走向文明,从落后走向先进,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自我的历程。王阳明提出“知行合一”,强调实践与认知的统一;爱因斯坦用科学改变世界,也用良知呼吁和平。这些都告诉我们,人不是静止的,而是不断前行的。
因此,人之所以为人,不仅在于其身体的构造,更在于其思想的深度、责任的担当与进步的精神。唯有如此,人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,成为真正的“人”。
四、写作建议
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,面对类似“人”这样的抽象话题,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立场,再通过丰富的素材和严密的逻辑展开论证。同时,要注意避免泛泛而谈,尽量结合具体事例,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。
总之,2019年全国卷三的作文题虽然看似宽泛,但只要把握好方向,深入思考,就能写出一篇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语言美感的佳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