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国演义好段摘抄赏析】《三国演义》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,以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、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,深受读者喜爱。书中许多经典段落不仅语言生动,而且蕴含深刻的思想内涵。以下是对《三国演义》中部分精彩段落的摘抄与赏析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精彩段落摘抄与赏析
1. 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”
- 出处:第一回开篇词
- 赏析:这句诗气势磅礴,奠定了全书历史沧桑感的基调,表达了对英雄人物命运的感慨,也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生的短暂。
2. 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
- 出处:第一回开篇
- 赏析:这句话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周期性变化规律,为整部小说提供了宏观的历史背景,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。
3. “诸葛亮舌战群儒”
- 出处:第三十五回
- 赏析:这段描写展示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口才,他面对众多谋士的质疑,从容应对,展现了其卓越的辩才和政治头脑。
4. “三顾茅庐”
- 出处:第三十七回
- 赏析:刘备三次亲自拜访诸葛亮,表现出其求贤若渴的精神,同时也突出了诸葛亮的隐士风范与非凡才能。
5. “草船借箭”
- 出处:第四十六回
- 赏析: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,巧妙地从曹军那里“借”得十万支箭,充分展现了其机智与胆识,是其智谋的典型代表。
6. “火烧赤壁”
- 出处:第四十九回
- 赏析:这是三国时期决定性的战役之一,孙刘联军在诸葛亮、周瑜等人的策划下,以火攻击败曹操大军,展现了战争中的智慧与策略。
7. “关羽过五关斩六将”
- 出处:第二十五回
- 赏析:关羽为了寻找兄长刘备,一路过关斩将,表现出其忠义精神和勇猛无畏的气概,成为后世推崇的英雄形象。
8. “空城计”
- 出处:第九十五回
- 赏析:诸葛亮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,用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,体现出其临危不乱、运筹帷幄的军事才能。
9. “白帝城托孤”
- 出处:第八十五回
- 赏析:刘备临终前将国家和幼主托付给诸葛亮,表达了深厚的手足之情与对蜀汉的忠诚,也凸显了诸葛亮的责任与担当。
10. “七擒孟获”
- 出处:第九十回
- 赏析:诸葛亮采取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,七次擒获南蛮首领孟获,最终使其心服口服,展现了其治国理政的智慧与仁德。
二、总结表格
段落名称 | 出处 | 内容摘录 | 赏析要点 |
长江东逝水 | 第一回 | “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” | 历史沧桑感,英雄命运感慨 |
天下大势 | 第一回 | “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” | 历史发展规律,宏观背景 |
舌战群儒 | 第三十五回 | 诸葛亮与东吴谋士辩论 | 智慧与口才,政治头脑 |
三顾茅庐 | 第三十七回 |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| 求贤若渴,隐士风范 |
草船借箭 | 第四十六回 | 诸葛亮借大雾向曹军“借”箭 | 机智与胆识,智谋体现 |
火烧赤壁 | 第四十九回 | 孙刘联军用火攻击溃曹操大军 | 战争智慧,策略运用 |
过五关斩六将 | 第二十五回 | 关羽为寻刘备,连过五关斩杀六将 | 忠义精神,勇猛无畏 |
空城计 | 第九十五回 | 诸葛亮用空城吓退司马懿 | 临危不乱,运筹帷幄 |
白帝城托孤 | 第八十一回 |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 | 手足情深,责任担当 |
七擒孟获 | 第九十回 | 诸葛亮七次擒获孟获,最终使其归顺 | 攻心为上,仁德治国 |
三、结语
《三国演义》不仅是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,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通过这些经典段落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,还能体会到作者对历史、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。无论是诸葛亮的智慧、关羽的忠义,还是刘备的仁德,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学习。
以上就是【三国演义好段摘抄赏析】相关内容,希望对您有所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