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范进中举优秀公开课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
- 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,掌握作者吴敬梓的写作背景及作品思想内涵。
- 学习小说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。
-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白话结合的文学作品的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的关系。
- 结合现实问题,探讨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培养学生对封建社会弊病的批判意识,增强对公平、公正教育理念的认同。
-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,提升文化素养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理解小说主题思想,把握人物形象,分析讽刺艺术。
- 难点:体会作者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态度,理解其深层的社会意义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课文原文、相关历史资料、视频片段(如《儒林外史》相关影视改编片段)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,初步思考“范进中举”事件的意义。
四、教学过程: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图片或播放一段关于古代科举考试的视频,引发学生兴趣。
- 提问:“如果你是范进,中举后会是什么心情?你认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?”
- 引出课题《范进中举》,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其代表作《儒林外史》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不理解的字词,教师适时讲解。
- 分组讨论:文章主要写了哪些人物?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?
- 教师总结:范进、胡屠户、张乡绅等人物形象鲜明,构成一幅生动的科举社会图景。
3. 精读分析(20分钟)
- 人物分析:
- 范进:一个穷书生,长期落第,中举后喜极而疯,反映科举制度对人的精神摧残。
- 胡屠户:前倨后恭,体现世态炎凉与趋炎附势的丑恶现象。
- 张乡绅:借机巴结,揭露官场腐败与人情冷暖。
- 语言风格:
- 文白夹杂,生动传神,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。
- 举例分析:“众人都慌了,只道是中了邪。” 这句话既写出了众人惊慌失措,也暗含对科举制度的嘲讽。
- 主题探究:
- 科举制度如何影响士人心理?
- 作者通过范进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社会批判?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小组讨论:如果范进生活在今天,他会面临怎样的挑战?
- 联系现实:当前教育制度是否还存在类似“科举”的影子?
- 角色扮演:请学生分别扮演范进、胡屠户、张乡绅,再现课文情节,加深理解。
5. 总结升华(5分钟)
- 教师总结:《范进中举》通过夸张、讽刺的手法,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,警示人们要理性看待功名利禄。
- 学生谈收获:你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?对你有什么启发?
6. 布置作业(5分钟)
- 写一篇短文,题目为《我眼中的范进》,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。
- 阅读《儒林外史》其他章节,比较不同人物的命运与性格。
五、板书设计:
```
《范进中举》
—— 吴敬梓
人物:范进(苦读多年,中举发疯)
胡屠户(前倨后恭)
张乡绅(趋炎附势)
主题:讽刺科举制度,批判社会风气
手法:夸张、对比、讽刺
启示:理性对待功名,关注人性尊严
```
六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通过多角度解读文本,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思考能力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进一步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案例,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