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尔基《在人间》作品简介】《在人间》是苏联著名作家马克西姆·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二部,前一部为《童年》,后一部为《我的大学》。这部作品创作于1913年至1916年间,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,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(即高尔基本人)从十岁到十六岁之间的成长经历,展现了他如何在社会底层中挣扎求生、逐渐认识世界的过程。
小说的背景设定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俄国,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。阿廖沙的父亲早逝,母亲无力抚养他,于是他被送到外祖母家生活。然而,外祖母的家境并不富裕,生活艰难,家庭内部也充满了矛盾与冲突。为了生存,阿廖沙不得不离开家庭,进入社会,开始了“在人间”的旅程。
在这段人生历程中,阿廖沙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工作:先是当学徒,后来在轮船上做杂工,再后来在鞋匠铺里干活,甚至在一些贵族家庭中担任仆人。这些经历让他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,也让他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尽管环境艰苦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,通过阅读和观察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观。
《在人间》不仅是一部成长小说,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。高尔基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细节的真实描写,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阶级差异、贫富悬殊以及普通民众的苦难生活。同时,书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关怀与希望,即使在最黑暗的环境中,依然有人性光辉的存在。
这部作品语言朴实,情感真挚,情节生动,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。它不仅是高尔基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经典之作。对于读者而言,《在人间》不仅是一段个人的成长史,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,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生活的沉重与坚韧,也体会到希望与奋斗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