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芦花荡》教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(-及《芦花荡》教)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:
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,掌握人物形象的特点,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。
2. 过程与方法:
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分析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,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感受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坚韧与智慧,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珍惜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分析老交通员的形象特点,理解其在故事中的作用;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。
- 难点:理解小说中“芦花荡”这一自然环境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,以及其象征意义。
三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可通过提问引入课题: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‘芦花荡’是什么地方吗?它在我们的课本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?”结合图片或视频展示芦苇荡的景象,激发学生兴趣。
2. 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(10分钟)
学生快速阅读课文,思考以下问题:
-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、地点?
- 主要人物是谁?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?
- 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?
3. 精读课文,深入分析(20分钟)
(1)人物分析:
重点分析老交通员——“老头子”的形象。他虽年迈,却充满智慧和勇气,是抗日斗争中的英雄。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他的语言、动作、心理等细节,体会其性格特征。
(2)环境描写:
分析“芦花荡”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。它不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,也象征着宁静与危险并存的氛围,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舞台。
(3)语言特色:
品味文中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,如“他像一个英雄”,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叙述风格。
4. 小组讨论,合作探究(10分钟)
分组讨论以下问题:
- 老交通员为什么会对受伤的同志如此负责?
- 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?
-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,你会怎么做?
5. 总结提升,拓展延伸(5分钟)
总结本课内容,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及环境描写的重要性。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,思考和平年代中如何发扬这种精神。
四、作业布置
1. 摘抄文中描写老交通员的精彩语句,并写出自己的感受。
2. 写一篇短文,以“我眼中的老交通员”为题,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《芦花荡》教案
——孙犁
一、人物形象:老交通员(勇敢、智慧、责任感)
二、环境描写:芦花荡(象征、氛围、情节推动)
三、语言风格:简练生动,富有感染力
四、主题思想:歌颂革命者的英勇与坚韧
```
六、教学反思(可选)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,理解人物与主题。但在课堂节奏上需进一步优化,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落实。同时,应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讨论与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