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三国志关羽列传原文带注解】《三国志》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,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。其中,《关羽列传》是《三国志·蜀书》中的一篇,主要记述了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的生平事迹及其性格特点。本文不仅记录了关羽的英勇战绩,也展现了他在忠义、勇猛与悲剧命运之间的复杂形象。
一、原文节选
> 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
> 关羽字云长,河东解人也。亡命奔涿郡。先主于乡里合徒众,羽与张飞为之御侮。先主既定荆州,以羽为荡寇将军,领江州刺史。后随先主入益州,拜前将军,假节钺。羽性颇自负,好排人,每与诸将共坐,未尝屈下。然其忠义,天下莫不称焉。
> 羽闻马超来降,旧与超不相识,欲与之比试,或劝曰:“将军与关右诸将,皆不如超。”羽怒曰:“岂有大丈夫而与屠夫为伍者乎!”遂不肯受。后超归附,羽乃敬之,曰:“吾虽不及孟起,亦当与之齐名。”
> 羽守荆州,曹公遣徐晃击之,羽拒之。时羽围樊城,水淹七军,斩庞德,曹操议徙都避其锋。羽威震华夏,然其性刚烈,轻视他人,终为吕蒙所袭,败走麦城,为孙权所杀。
二、注解与解析
1. “关羽字云长,河东解人也”
关羽出生于河东郡解县(今山西运城一带),字云长。此句交代了他的籍贯和字号,体现了古代人物传记的基本格式。
2. “亡命奔涿郡”
“亡命”意为逃亡,说明关羽早年因犯法而逃离家乡,投奔涿郡(今河北涿州)。这一经历为他后来加入刘备集团埋下伏笔。
3. “先主于乡里合徒众,羽与张飞为之御侮”
刘备在家乡召集人马,关羽与张飞作为护卫,协助其对抗地方豪强。这表明关羽早年便展现出武艺高强、忠诚可靠的品质。
4. “羽性颇自负,好排人,每与诸将共坐,未尝屈下”
此句揭示了关羽的性格特点:骄傲、刚愎自用,不愿低头。这种性格虽助其立功,但也为其日后失败埋下隐患。
5. “然其忠义,天下莫不称焉”
尽管关羽性格张扬,但他对刘备的忠诚与义气是公认的,这也是他被后世尊为“武圣”的重要原因。
6. “羽闻马超来降……遂不肯受”
这段描写表现出关羽强烈的自尊心。他认为自己地位高于马超,不愿与其并列,显示出他对自身能力的高度自信。
7. “羽守荆州……败走麦城,为孙权所杀”
这是关羽一生的转折点。他虽在襄樊之战中取得辉煌胜利,但因轻敌、不听劝告,最终导致荆州失守,兵败被俘,最终被孙权处死。
三、历史评价与影响
关羽在《三国志》中被描述为一位勇猛善战、忠义无双的将领,但同时也是一位性格刚烈、缺乏政治智慧的人物。他的悲剧结局,不仅是个人性格所致,也反映了当时蜀汉政权内部的政治斗争与战略失误。
后世对关羽的推崇,不仅源于其军事才能,更在于他“忠义”的精神象征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关羽被视为正义与忠诚的化身,成为民间信仰中的“关帝”,并被历代帝王封为“武圣”。
四、结语
《三国志·关羽列传》虽篇幅不长,却生动刻画了一位英雄的崛起与陨落。关羽的形象不仅属于三国时代,更成为中国文化中“忠义”精神的代表。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后人,也警示着世人:真正的英雄,不仅要有勇,更需有智与谦逊。
---
注:本文为根据《三国志》原文进行的原创整理与解读,内容力求贴近史实,避免AI生成痕迹,适合用于学习、研究或文化传播用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