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故事《交警爸爸》教案】一、活动目标:
1. 情感目标:通过故事《交警爸爸》,引导幼儿了解交警这一职业的职责与意义,培养对警察的尊重和敬仰之情。
2. 认知目标:帮助幼儿理解“交通规则”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,初步建立安全出行的意识。
3. 语言表达目标: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对“交警”的认识和感受,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。
二、活动准备:
- 故事《交警爸爸》的绘本或PPT课件
- 交警服装、交通标志卡片若干
- 简单的交通场景布置(如马路、红绿灯等)
- 幼儿绘画纸、彩笔
三、活动过程:
1. 导入环节(5分钟)
教师出示一张交警的照片,提问:“小朋友们,你们知道这是谁吗?他在做什么?”
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想法,激发兴趣。
2. 故事讲述(10分钟)
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《交警爸爸》的故事,讲述内容可以包括:
- 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是一名交警,每天早出晚归,非常辛苦。
- 他穿着制服,站在马路上指挥交通,帮助人们安全过马路。
- 小朋友虽然有时觉得爸爸太忙,但渐渐明白爸爸的工作是保护大家的安全。
- 最后,小朋友为爸爸感到骄傲,并表示以后要遵守交通规则,做一个文明的小市民。
3. 讨论与互动(10分钟)
- 提问:“你觉得交警叔叔的工作重要吗?为什么?”
- 鼓励幼儿分享自己对交警的印象或经历。
- 教师出示交通标志卡片,让幼儿辨认并说出它们的含义。
4. 情景表演(10分钟)
请几位幼儿扮演“交警”、“司机”和“行人”,模拟一个简单的交通场景。其他幼儿观看并指出其中的不规范行为,增强交通安全意识。
5. 延伸活动(5分钟)
- 绘画活动:请幼儿画出“我心中的交警爸爸”。
- 语言表达:鼓励幼儿回家后向家长讲述今天学到的交通安全知识。
四、活动延伸:
- 在班级中设置“交通安全角”,展示幼儿的作品和交通知识卡片。
- 开展“我是小小交通员”角色扮演游戏,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。
五、活动评价:
通过本次活动,幼儿不仅了解了交警的职责,也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。同时,在讨论和表演中,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。
六、教学反思:
在讲述过程中要注意语速适中,适当加入表情和动作,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。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(如“交通规则”),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图片进行讲解,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。
备注:本教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适当调整,增加或减少活动难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