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宋史(文天祥传)】文天祥,字宋瑞,又字履善,吉州庐陵人也。少有大志,力学不倦,尝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为志,其气节之高,后世称颂。
宋理宗宝祐四年,举进士,对策廷试,策论切直,遂擢为第一。时年二十有三,才气俊逸,声名渐起。然其性刚直,不阿权贵,故仕途多舛。及至度宗时,官至右丞相,参知政事,掌朝政。
德祐元年,元兵南下,临安危急。帝命文天祥出使议和,然其不辱使命,反遭扣押。元将张弘范逼其降,文天祥坚贞不屈,屡拒劝降,誓死不渝。后被囚于燕京,拘禁数年,虽身处囹圄,犹不忘忠义,常作诗文以明志。
其《正气歌》一篇,慷慨激昂,道尽忠臣之志,亦见其人格之高尚。其所言:“天地有正气,杂然赋流形。”乃其一生精神之写照。虽身陷囹圄,然其心未改,志未移。
德祐二年,宋亡,文天祥被俘,元人欲以其为傀儡,授以高官,然终不从。元世祖忽必烈惜其才,屡劝其归顺,文天祥皆辞而不受。其曰:“国亡不能救,为人臣者,当死。”遂于至元十九年(1282年)被处死,年四十七。
文天祥之死,震动天下,士人感其忠义,百姓哀其节操。后人尊之为“民族英雄”,其事迹载入《宋史·列传》中,流传千古。
昔人评曰:“文天祥之忠,可比屈原;其节,可比苏武。”虽身处乱世,然其心如铁,志如山,不为利诱,不为威屈,实乃中华之脊梁,忠义之典范。
今读《宋史·文天祥传》,犹能感受到其浩然之气,令人肃然起敬。其精神不朽,其名永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