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庐山的云雾》教学设计之三(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)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
- 学生能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理解课文内容。
-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,积累描写云雾的词语,如“缭绕”“飘渺”“变幻莫测”等。
- 体会作者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,学习文中运用比喻、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方式。
2. 过程与方法
- 通过朗读、想象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。
-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,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云雾的形态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-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、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。
-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、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课文内容,体会作者对庐山云雾的赞美之情。
- 难点:学习文中描写云雾的修辞手法,并尝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庐山云雾图片、课文录音、生字卡片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有关庐山的资料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情境导入(5分钟)
1. 播放一段庐山云雾的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,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看到的景象。
2. 提问:“你见过这样的云雾吗?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?”
3. 引出课题: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庐山云雾的文章——《庐山的云雾》。
(二)初读感知(10分钟)
1. 自由朗读课文,标出生字词,借助拼音读准字音。
2. 同桌互读,纠正发音。
3.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,带领学生认读、组词。
4. 指名朗读课文,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:课文主要写了什么?
(三)精读品析(20分钟)
1. 分段阅读课文,逐段分析。
- 介绍庐山的位置和云雾的特点。
- 提问:“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?用书中的一个词来概括。”(“千姿百态”)
- 描写云雾在不同时间的变化。
-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云雾变化的句子,体会其动态之美。
- 第三段:描写云雾在山间、山腰、山顶的不同姿态。
- 通过朗读,感受作者的细腻描写,体会语言的优美。
2. 重点句分析:
- “那些云雾好像在空中飘荡,又像在山间游走。”
- “有时像轻纱,有时像薄雾,有时又像棉花糖。”
-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,并仿写一句。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讨论交流:
- 如果你站在庐山,你会怎样形容眼前的云雾?
- 试着用比喻或拟人的方法描述你见过的云雾。
2. 写作练习:
- 以“我眼中的云雾”为题,写一段话,要求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和修辞手法。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1. 回顾课文内容,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。
2. 教师总结:庐山的云雾千变万化,美不胜收,我们要学会欣赏自然之美,感受文字的魅力。
3. 布置作业:
- 抄写生字词,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。
- 选择一幅云雾图,用几句话描写出来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《庐山的云雾》
——千姿百态美不胜收
云雾特点:变幻莫测
描写方法:比喻、拟人
情感表达:热爱自然
```
六、教学反思(简略)
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,使学生在朗读、讨论、写作中深入体会了课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。今后应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,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