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聊斋志异(middot及耳中人》原文及翻译)】《聊斋志异》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,由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。其中《耳中人》一文,以奇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神秘而富有哲理的故事,展现了作者对人性、命运与超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。
《耳中人》原文:
有某生者,好游于市。一日,见一老翁坐于街隅,旁有一童子,年可十岁。生问其故,翁曰:“此吾子也。”生笑曰:“此儿形貌不类,安得为子?”翁曰:“吾尝梦中见之,遂生此子,故名‘耳中人’。”生曰:“梦中见子,何以知其为汝子?”翁曰:“梦中有声,呼我曰‘父’,遂生此儿。”生疑之,欲观其真伪。翁曰:“汝若不信,可试听其言。”
生乃近前,闻童子言曰:“父在,儿不敢言。”生大惊,谓翁曰:“此儿果能语,岂非神异?”翁曰:“此儿自生以来,未尝出声,惟梦中与我言。今汝闻其言,是汝心诚,故能通之。”生曰:“然则此儿何以不言?”翁曰:“凡人耳中之声,皆出于心,惟梦中可通。今汝能闻其言,是汝心与彼通也。”
生曰:“愿闻其言。”童子曰:“父在,儿不敢言。”生曰:“汝既不敢言,何以能言?”童子曰:“汝心诚,故能闻。”生曰:“汝何以知我心诚?”童子曰:“汝来问我,是心诚也。”
生叹曰:“此儿非凡人也!”遂辞去。
后数年,生复至市,见翁已死,童子亦不见。或曰:“此儿本非人,乃梦中之灵也。”
《耳中人》翻译:
有一位书生,喜欢在街上闲逛。一天,他看见一位老翁坐在街角,旁边有一个大约十岁的男孩。书生问他这是怎么回事,老翁说:“这是我的儿子。”书生笑着说:“这个孩子相貌不像你,怎么可能是你的儿子?”老翁说:“我曾在梦中看到他,于是生下了这个孩子,所以给他取名叫‘耳中人’。”书生问:“你在梦中看到他,怎么知道他是你的儿子?”老翁说:“梦中有声音叫我‘父亲’,所以我生下了这个孩子。”书生感到疑惑,想要验证真假。老翁说:“如果你不相信,可以听听他说什么。”
书生走近,听到男孩说:“父亲在,我不敢说话。”书生非常惊讶,对老翁说:“这个孩子真的会说话,难道不是神奇吗?”老翁说:“这个孩子从出生以来,从未说过话,只有在梦中和我说话。现在你能听到他的声音,是因为你的心意真诚,才得以沟通。”书生问:“那为什么他不说话呢?”老翁说:“人的耳朵听到的声音,都来自内心,只有在梦中才能相通。现在你能听到他的声音,说明你的心和他相通了。”
书生说:“我想听听他说什么。”男孩说:“父亲在,我不敢说话。”书生问:“你既然不敢说话,怎么又能说话?”男孩说:“因为你的心意真诚,所以我能说。”书生问:“你怎么知道我的心意真诚?”男孩说:“你来问我,就是心意真诚的表现。”
书生感叹道:“这个孩子真是不一般啊!”于是告辞离开。
几年后,书生再次来到集市,发现老翁已经去世,那个男孩也不见了。有人说:“这个孩子本来不是人,而是梦中的灵体。”
结语:
《耳中人》通过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,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、梦境与现实的界限,以及命运与缘分的微妙关系。蒲松龄以细腻的笔触,将现实与幻想交织在一起,使读者在惊叹之余,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理与深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