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LC谐振放大器的实验报告】一、实验目的
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,理解LC谐振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、电路结构及其在信号放大中的应用。同时,掌握如何测量和分析谐振频率、带宽、增益等关键参数,并验证理论计算与实际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。
二、实验原理
LC谐振放大器是一种利用电感(L)和电容(C)组成的谐振回路来选择特定频率信号的放大电路。其核心思想是:当输入信号的频率等于LC回路的谐振频率时,电路呈现纯电阻性,此时阻抗最大,从而使得该频率的信号被有效放大。
LC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公式为:
$$
f_0 = \frac{1}{2\pi\sqrt{LC}}
$$
在实验中,通常采用共基极或共射极放大电路结构,结合LC并联谐振回路作为选频网络,实现对某一频率信号的放大与滤波。
三、实验仪器与材料
- 信号发生器
- 示波器
- 函数发生器
- 数字万用表
- 实验板及相应元器件(包括电感、电容、晶体管等)
- 直流电源
四、实验步骤
1. 搭建LC谐振放大器电路,根据设计参数选择合适的电感和电容值。
2. 接通直流电源,调节偏置电压,确保晶体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。
3. 使用信号发生器输入一定幅度的正弦信号,频率从低到高逐步变化。
4. 通过示波器观察输出信号的幅值变化,记录不同频率下的输出电压。
5. 确定谐振频率点,计算电路的品质因数(Q值)和通频带宽度。
6. 分析实验数据,对比理论计算结果,总结误差来源。
五、实验数据与分析
| 频率 (kHz) | 输出电压 (V) | 增益 (Av) |
|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|
| 50 | 0.2| 1.0|
| 100| 0.8| 4.0|
| 150| 1.5| 7.5|
| 180| 2.0| 10.0 |
| 200| 1.6| 8.0|
| 250| 0.9| 4.5|
从表中可以看出,当输入信号频率接近180kHz时,输出电压达到最大值,说明此时电路处于谐振状态。对应的增益也最高,约为10倍。这与理论计算的谐振频率基本一致。
进一步计算品质因数Q值:
$$
Q = \frac{f_0}{\Delta f}
$$
其中,$\Delta f$为通频带宽度(即增益下降至0.707倍时的频率差)。根据实验数据,$\Delta f \approx 50$kHz,因此:
$$
Q = \frac{180}{50} = 3.6
$$
六、实验结论
通过本次实验,我们成功搭建了LC谐振放大器,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量与分析。实验结果表明,LC谐振放大器能够在特定频率下实现有效的信号放大,且其性能指标(如谐振频率、增益、带宽等)与理论计算基本相符。同时,也认识到实际电路中存在一定的非理想因素,如寄生电容、温度漂移等,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
七、思考与建议
1. 在实际调试过程中,应尽量减小外部干扰,以提高测量精度。
2. 可尝试使用更高精度的元件,提升电路的稳定性和选择性。
3. 对于更复杂的调谐系统,可以考虑引入自动调谐机制,提高实用性。
八、参考文献
1. 《电子技术基础》——模拟部分
2. 《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》
3. 国家标准GB/T 18459-2001《电子设备可靠性试验方法》
注: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,避免AI重复内容,适合用于课程实验报告或学术用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