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七律长征》教学设计优质课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目标
- 理解《七律·长征》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。
- 掌握诗中所描绘的红军长征中的主要事件和典型意象。
- 学习诗歌的语言特点,如对仗工整、节奏鲜明等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
- 通过朗读、赏析、讨论等方式,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。
- 培养学生从语言入手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
- 感受红军战士英勇无畏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。
-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情感。
二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理解诗意,把握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。
- 难点: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与革命精神的内涵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多媒体课件(含长征相关图片、视频资料)
- 课文朗读音频
- 学生预习任务单(包括生字词、背景资料)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红军长征的纪录片片段,引导学生进入情境。
提问:“你对长征了解多少?你觉得长征是一段怎样的旅程?”
引出课题《七律·长征》,并介绍作者毛泽东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教师范读课文,学生跟读,注意字音、节奏。
- 学生自由朗读,标出生字词,尝试理解大意。
- 小组合作,疏通文意,完成初步理解。
3. 精读品析(20分钟)
- 逐句分析:
- 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。”
引导学生体会“不怕”“只等闲”的豪迈气概。
- “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。”
分析比喻手法,感受红军的乐观与坚定。
- “金沙水拍云崖暖,大渡桥横铁索寒。”
结合历史背景,理解诗句中的战斗场面与情感变化。
- “更喜岷山千里雪,三军过后尽开颜。”
体会胜利后的喜悦与希望。
- 语言赏析:
分析对仗工整、用词精炼的特点,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观看长征主题的歌曲或朗诵视频,加深情感体验。
- 讨论:“如果你是红军战士,你会如何面对困难?”
5. 总结升华(5分钟)
-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,总结红军长征的精神。
- 引导学生思考: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,我们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?
6. 布置作业(5分钟)
- 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长征精神”的理解。
- 背诵并默写《七律·长征》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《七律·长征》教学设计
一、背景介绍:红军长征——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篇章
二、诗歌结构:首联点题,颔联颈联写景叙事,尾联抒情
三、语言特色:对仗工整,比喻生动,情感饱满
四、思想内涵:不畏艰险,乐观坚定,团结奋斗
```
六、教学反思(教师自评)
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,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。课堂气氛活跃,学生参与度高,但在情感共鸣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。今后可结合更多历史资料和现实案例,增强教学的感染力。
-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