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琵琶行》并序教学教案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理解《琵琶行》并序的基本内容,掌握诗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及情感表达。
- 学习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风格,体会其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。
- 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,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诵读、赏析、讨论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。
- 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鉴赏能力,增强文化认同感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感受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与自身遭遇的感慨,理解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的深层情感。
-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,培养人文关怀精神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
- 诗中人物形象的分析(琵琶女与诗人自我)。
- 诗歌中音乐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。
- 诗歌结构与艺术手法的赏析。
- 难点:
- 对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这一主题的理解与感悟。
- 文言词汇与古汉语语境下的情感表达。
三、教学课时:
- 共2课时(每课时45分钟)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:
第一课时:整体感知与文本解读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唐代背景图,介绍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。
- 提问:“你是否听过‘大珠小珠落玉盘’这样的诗句?它出自哪首诗?”引出《琵琶行》。
2. 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(10分钟)
- 教师朗读课文,学生跟读,注意字音、节奏。
- 学生自由朗读,标出生僻字词,初步理解文章大意。
3. 文本解析(20分钟)
- 分段讲解《琵琶行》并序的内容,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。
-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句子,分析其音乐描写的特点。
- 讨论:为什么诗人会因琵琶女的演奏而“泪湿青衫”?
4. 课堂小结(5分钟)
- 回顾本节课内容,强调诗中情感与艺术表现的关系。
第二课时:深入赏析与情感体验
1. 复习导入(5分钟)
- 复习上节课内容,提问学生“琵琶女的形象特点是什么?”“诗人的情感变化如何?”
2. 精读赏析(20分钟)
- 分析“同是天涯沦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识”一句,探讨其情感内涵。
- 结合白居易的生平,理解诗人借琵琶女抒发自身遭遇的深意。
- 小组讨论:如果你是诗人,听到琵琶女的演奏,你会有什么感受?
3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播放琵琶曲《十面埋伏》或《春江花月夜》,让学生感受古代音乐之美。
- 鼓励学生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一段诗中描写音乐的句子。
4. 课堂总结(5分钟)
- 总结《琵琶行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。
- 布置课后作业:写一篇短文,谈谈你对“同是天涯沦落人”的理解。
五、教学反思与评价建议:
-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互动,通过诵读、讨论、赏析等多种方式激发学习兴趣。
- 在文言文教学中,应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,同时注重情感体验的引导。
- 可结合多媒体资源,如音频、视频等,增强课堂的感染力。
六、板书设计:
```
一、作者简介:白居易
二、写作背景:被贬江州
三、主要
- 琵琶女的身世与演奏
- 诗人的感慨与共鸣
四、艺术特色:
- 音乐描写细腻
- 抒情与叙事结合
- 语言通俗自然
五、核心主题:
- 同是天涯沦落人
- 对命运的感慨与同情
```
七、课后作业:
- 背诵《琵琶行》中描写音乐的段落。
- 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,谈谈你对“人生多舛,知音难觅”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