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春望》阅读习题及答案】一、原文再现: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二、阅读理解题:
1. “国破山河在”一句中,“国破”指的是什么?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?
答: “国破”指的是国家破碎、战乱频繁,百姓流离失所。这句诗通过对比“山河在”的自然景象,突出了战乱带来的凄凉与哀伤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。
2. 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?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。
答: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手法,将“花”和“鸟”赋予人的情感,使它们也因时局动荡而“溅泪”“惊心”。这种写法不仅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,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。
3. “烽火连三月”中的“烽火”象征着什么?它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状况?
答: “烽火”象征战争和战乱。它反映了当时国家处于长期战乱之中,百姓生活困苦,社会动荡不安。
4. “家书抵万金”说明了什么?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?
答: “家书抵万金”说明战乱时期信息闭塞,一封家书极其珍贵。这反映了作者对家人深切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。
5. 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描绘了诗人怎样的形象?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?
答: 这一描写刻画了诗人因忧国忧民而愁眉不展、头发稀疏的形象,表现出他内心的焦虑与沉重。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,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。
三、赏析题:
请结合全诗内容,分析杜甫在《春望》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。
答: 《春望》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。诗中通过对春天京城残破景象的描写,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、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同情以及对亲人的深切思念。全诗语言凝练,情感真挚,充分体现了杜甫“诗史”风格的特点,也展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。
四、拓展思考:
你认为《春望》这首诗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吗?为什么?
答: 是的,《春望》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。它不仅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人民的苦难,也提醒我们珍惜和平、关注国家命运。在当今社会,虽然没有战火纷飞,但面对各种挑战与危机,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
五、参考答案(部分题目):
1. 国破指国家破碎,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。
2. 拟人手法,增强感染力,表现内心痛苦。
3. 烽火象征战争,反映社会动荡不安。
4. 家书珍贵,体现思乡之情。
5. 描绘诗人愁苦形象,增强情感表达。
结语:
《春望》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,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诗,更是历史与情感的交融。通过深入阅读与思考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心境与时代背景,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