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七年级语文《散步》说课稿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散步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散文,作者莫怀戚。文章以一次家庭散步为线索,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,展现了亲情的温暖与责任的担当。文章语言朴实自然,情感真挚动人,是一篇适合初中生阅读和学习的优秀范文。
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家庭温情,理解“尊老爱幼”的传统美德,并学会在生活细节中感受亲情。同时,通过品味语言,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,理解文章内容。
-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的写作方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朗读、讨论等方式,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的能力。
- 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体验,感悟文本内涵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责任,增强对亲情的认同感。
- 培养学生尊重长辈、关爱家人的良好品德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 理解文章主题,体会亲情之美。
- 难点: 分析人物心理变化,把握作者的情感表达。
四、教学方法
本节课采用“情境导入—整体感知—深入探究—拓展延伸”四步教学法:
1. 情境导入: 通过提问“你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?”引发学生共鸣,激发学习兴趣。
2. 整体感知: 鼓励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初步了解文章内容。
3. 深入探究: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,分析人物形象、语言特点及情感表达。
4. 拓展延伸: 结合现实生活,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,深化对亲情的理解。
五、教学过程设计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提问:“你们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?那次散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?”
- 引出课题《散步》,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圈画生字词。
-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,如“分歧”、“熬”、“粼粼”等。
- 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,教师总结。
3. 精读品析(20分钟)
- 分组讨论:
- 文中的人物有哪些?他们的性格如何?
- 为什么“我”决定背母亲,而母亲却想背儿子?
- 文章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?
- 教师点拨,引导学生体会“责任”与“亲情”的关系。
-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感受语言的优美与情感的真挚。
4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温馨故事。
-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该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?
5. 课堂小结(5分钟)
- 总结课文主旨:家庭和谐、亲情珍贵。
- 强调“尊老爱幼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
- 布置作业:写一篇关于“我与家人”的短文,要求真实感人。
六、板书设计
```
《散步》
——莫怀戚
家庭成员:我、母亲、妻子、儿子
情感主线:亲情、责任、理解
写作手法:细节描写、象征手法
主题思想:尊老爱幼,和谐共处
```
七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和互动讨论,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,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。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方面还有待加强,今后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,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