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六年级语文上册《轮椅上的霍金》公开课教学设计】一、教材分析
《轮椅上的霍金》是一篇记叙性散文,讲述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·霍金在身体严重残疾的情况下,依然坚持科学研究、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做出杰出贡献的故事。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细节,展现了霍金坚强的意志、不屈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。本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霍金的生平事迹,感受他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,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和学习热情。
二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目标:
- 理解课文内容,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。
-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朗读、讨论、品读等方式,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。
-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、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感受霍金身残志坚、勇于探索的精神。
- 激发学生克服困难、追求理想的信念。
三、教学重难点
- 重点: 理解霍金面对身体残疾仍坚持科学研究的精神。
- 难点: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。
四、教学准备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图片、视频资料(如霍金演讲片段)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霍金的相关资料。
五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- 展示霍金的照片或视频片段,提问:“你认识这位科学家吗?他在哪些方面有突出成就?”
-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霍金的初步印象,激发兴趣。
2. 初读感知(10分钟)
-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边读边思考:文章主要讲了什么?霍金有哪些令人感动的地方?
- 教师巡视指导,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。
3. 精读品析(20分钟)
- 分段精读课文,引导学生找出描写霍金身体状况和精神品质的关键语句。
- 如:“他只能用两个手指头操作电脑”“他的声音低沉而缓慢,但充满力量”等句子。
- 组织小组讨论:这些描写体现了霍金怎样的性格特点?
4. 深入探究(15分钟)
- 提问引导:霍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?他的成功靠的是什么?
-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,谈自己的理解。
- 教师总结:霍金的成功不仅源于他的聪明才智,更源于他对科学的热爱和永不放弃的精神。
5. 拓展延伸(10分钟)
- 播放霍金的演讲片段,让学生感受他的人格魅力。
-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,联系霍金的精神进行反思。
6. 总结升华(5分钟)
- 教师总结:霍金虽然身体残疾,但他用智慧和毅力创造了奇迹。我们要学习他勇敢面对困难、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。
- 布置作业:写一篇读后感,题目为《我心中的霍金》。
六、板书设计
```
轮椅上的霍金
身体残疾 → 不屈精神
科学探索 → 巨大贡献
坚强意志 → 永不放弃
```
七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霍金的世界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的培养,使课堂更具实效性与感染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