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花钟》详细课堂实录三】在本次语文课堂中,教师围绕小学语文课文《花钟》展开教学,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,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,并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。课堂设计环环相扣,注重学生的参与感与思维训练,体现出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。
一、导入新课:激发兴趣,引发思考
课程开始时,教师以一幅生动的图片引入课题,画面中展示了不同时间开放的花朵,如牵牛花、午时花、夜来香等。教师提问:“你们知道这些花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吗?”学生纷纷举手发言,有的说“因为它们喜欢阳光”,有的说“可能和温度有关”。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,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。
二、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,要求边读边标出不理解的词语,并在阅读后回答两个问题:
1.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?
2. 你对“花钟”这个词有什么理解?
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思考,部分学生在“花钟”这个词上表现出疑惑。教师适时进行讲解:“‘花钟’并不是真正的钟表,而是指一些植物根据时间的不同而开放,像钟表一样有规律地‘报时’。”这一解释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核心概念。
三、精读课文,深入分析
在精读环节,教师分段讲解课文内容,重点分析第一段和第二段。通过对“四点左右,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;五点左右,芍药花绽开了笑脸……”等句子的品读,学生感受到作者运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,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。
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提到的植物种类及其开放时间,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联想。例如,学生提到“我早上上学的时候见过牵牛花开放”,课堂气氛活跃,学生参与度高。
四、合作探究,拓展延伸
为了加深学生对“花钟”现象的理解,教师组织小组讨论:“除了文中提到的花,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在特定时间开放?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?”学生们积极发言,分享了自己了解的知识,如“昙花只在晚上开放”、“向日葵随着太阳转动”等。
随后,教师出示一些关于植物开花时间的资料图片,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,并引导他们思考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,培养科学探究意识。
五、总结提升,情感升华
课堂最后,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全文,总结“花钟”的含义及作者通过观察大自然获得启示的写作意图。同时,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、多思考,做一个善于发现的人。
六、作业布置,巩固所学
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:
1. 画一幅“花钟”图,标注不同时间开放的花朵。
2. 写一篇小短文,描述你观察到的一种植物的开放时间,并尝试用拟人手法进行描写。
通过本次课堂,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,还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,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。整个课堂节奏紧凑,互动频繁,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