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过陈琳墓原文及赏析】陈琳,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、建安七子之一,其文风刚健有力,尤以《为曹洪与魏文帝书》《饮马长城窟行》等作品著称。他虽出身寒门,却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曹操的赏识,成为当时文坛的重要人物。然而,陈琳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,最终在乱世中郁郁而终。后人常怀缅怀之情,写下诗文凭吊,其中便有“过陈琳墓”这一题材。
原文(节选)
> 过陈琳墓
> 陈琳墓上草离离,
> 想见当年笔墨时。
> 文章不朽千秋在,
> 忠义长存天地知。
> 风流已逝空余恨,
> 英雄谁解此心期?
> 古今多少兴亡事,
> 一抔黄土掩风姿。
赏析
这首诗以“过陈琳墓”为题,借古抒怀,表达了对陈琳这位才士的敬仰与惋惜。首联“陈琳墓上草离离,想见当年笔墨时”,描绘了墓地荒凉之景,同时引出对陈琳昔日风采的追忆。一个“想见”字,将诗人的情感拉回到那个文采飞扬的时代,令人不禁感叹时光易逝、英雄难觅。
颔联“文章不朽千秋在,忠义长存天地知”,是对陈琳一生最好的评价。他的文章虽历经岁月,仍被后人传颂;他的忠义精神,也早已融入历史长河之中。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陈琳的才华与品格,也体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。
颈联“风流已逝空余恨,英雄谁解此心期?”则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与感慨。陈琳虽才华横溢,但生逢乱世,未能施展抱负,最终只能埋骨黄土。诗人借此表达对古代文人命运的同情,也寄托了对现实社会中志士难遇的忧虑。
尾联“古今多少兴亡事,一抔黄土掩风姿”,将个人情感上升至历史的高度,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沉思。无论英雄还是凡人,最终都归于尘土,唯有精神与文字可以流传千古。
结语
“过陈琳墓”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凭吊,更是对文化、忠诚与理想的追思。诗人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,勾勒出一幅历史与情感交织的画面,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。正如陈琳所留下的文字一样,这首诗也将在时间的长河中,继续回响于后人心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