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古诗《独坐敬亭山》的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:
- 学生能够正确、流利、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《独坐敬亭山》。
- 理解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,体会诗人李白在诗中表达的情感。
2. 过程与方法:
-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。
- 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理解古诗的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
- 感受诗人孤独中蕴含的豁达情怀,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体验能力。
-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、热爱生活,体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理解诗句内容,感受诗中“独”与“闲”的意境。
- 难点: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,理解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所表达的哲理意味。
三、教学准备:
- 教师准备:多媒体课件、相关图片、古诗朗诵音频、板书设计。
- 学生准备:预习课文,查找李白的相关资料,了解诗的创作背景。
四、教学过程: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出示李白的画像,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知道李白是谁吗?”引导学生简单介绍李白。接着播放一段关于敬亭山的风景视频,让学生初步感知诗中的自然环境,引出课题。
(二)初读感知(8分钟)
1. 教师范读,学生听读,注意字音和节奏。
2. 学生自由朗读,要求读准字音,读通句子。
3. 分组朗读,互相纠正发音。
4.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绘的景物:山、云、鸟、人等。
(三)细读品析(15分钟)
1. 分句讲解:
- 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”
-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:群鸟飞走,天空只剩下一片孤云,营造出一种空旷、寂静的氛围。
- 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”
- 提问:“诗人为什么觉得敬亭山‘不厌’?它有什么特别之处?”
- 引导学生思考:诗人与敬亭山之间仿佛是知己,表现出一种心灵上的共鸣。
2. 情感体会:
- 讨论:诗人为何“独坐”?他的心情是怎样的?
-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虽孤独,却并不寂寞,反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洒脱。
(四)拓展延伸(10分钟)
1. 播放古诗配乐朗诵,让学生闭眼聆听,感受诗意。
2.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:假如你是李白,你坐在敬亭山上会想些什么?
3.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,并尝试写一段小短文。
(五)总结升华(5分钟)
1.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。
2. 总结诗歌的主题:孤独中见深情,自然中觅心灵寄托。
3.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自然,学会用心灵去感受世界。
五、作业布置:
1. 背诵并默写《独坐敬亭山》。
2. 以“我眼中的敬亭山”为题,写一篇小作文,要求结合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。
六、板书设计:
```
古诗《独坐敬亭山》
李白
众鸟高飞尽,
孤云独去闲。
相看两不厌,
只有敬亭山。
意境:孤独而不寂寞
情感:与自然相知
```
七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,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古诗语言的赏析,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