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7.推和拉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
学生能够认识“推”和“拉”这两种基本的力的作用方式,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。
2. 过程与方法
通过观察、实验和动手操作,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,初步建立力的概念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,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,增强对物理现象的兴趣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理解“推”和“拉”的概念,能区分两者。
- 难点: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识别“推”和“拉”的动作,并能举例说明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教具:小车、木块、绳子、滑轮、弹簧秤等。
- 学具: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、铅笔、橡皮等。
- 多媒体课件:展示“推”和“拉”的图片或视频。
四、教学过程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你们平时有没有做过推门或者拉抽屉的动作?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?”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自己的看法。接着出示课题: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《推和拉》。”
2. 新知讲解(10分钟)
- 讲解“推”和“拉”的定义
推:用手或物体向前推动。
拉:用手或物体向后拉动。
- 结合生活实例
教师用图片或实物演示“推”和“拉”的动作,如:推门、拉窗帘、推车、拉行李箱等。
- 观看视频或动画(如有条件)
展示一段关于“推”和“拉”的动画,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。
3. 实验探究(15分钟)
实验一:推和拉的对比实验
- 步骤:
1. 每组学生拿到一辆小车和一根绳子。
2. 一名学生将小车向前推,另一名学生将小车向后拉。
3. 观察小车的运动方向,记录实验结果。
- 问题引导:
- 推和拉的方向有什么不同?
- 运动的方向是否一致?
实验二:使用弹簧秤测量“推”和“拉”的力度
- 步骤:
1. 学生用弹簧秤分别测量推和拉同一物体所需的力。
2. 记录数据并比较两者的大小。
- 讨论:
- 推和拉需要的力一样吗?
-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推或拉?
4. 巩固练习(10分钟)
- 判断题:判断下列动作是“推”还是“拉”。
- 打开窗户(拉)
- 把书放进书包(推)
- 拉椅子坐下(拉)
- 推桌子移动(推)
- 小组讨论:让学生举出更多生活中“推”和“拉”的例子,并分享给全班。
5. 总结提升(5分钟)
-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。
- 强调“推”和“拉”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方式,有助于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。
6. 布置作业(2分钟)
- 观察家里有哪些物品是通过“推”或“拉”来使用的,写下来并画出简单的示意图。
五、板书设计
```
7. 推和拉
推:向前推动
拉:向后拉动
实例:
推门、推车、推球
拉门、拉窗帘、拉行李箱
实验:推和拉的方向不同,力的大小可能不同
```
六、教学反思(课后填写)
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相结合的方式,帮助学生建立了“推”和“拉”的基本概念。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两种动作,并能在实际中举例说明。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,课堂氛围活跃。但在实验操作中,个别学生未能准确使用弹簧秤,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。
备注:本教案为原创内容,适用于苏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七课《推和拉》,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