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高二化学电解质教案及练习题】一、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技能目标:
- 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定义及其区别。
- 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,并能判断常见物质是否为电解质。
- 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,理解离子在溶液中的行为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-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,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。
-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,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-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,增强其探索精神。
-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
-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分。
-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区别。
-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方法。
- 难点:
- 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。
- 区分不同类型的电解质在电离程度上的差异。
三、教学准备
- 实验器材:烧杯、导电仪、玻璃棒、电源、灯泡等。
- 实验药品:NaCl固体、CH₃COOH(醋酸)、H₂SO₄(硫酸)、C₂H₅OH(乙醇)等。
- 教学课件:PPT课件,包含电解质概念图、电离示意图、练习题等。
四、教学过程
(一)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提问:“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食盐、糖、醋这些物质,在水中溶解后是否都能导电?为什么有的可以导电,有的不能?”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“电解质”这一概念。
(二)新课讲解(20分钟)
1.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定义:
- 电解质: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。
- 非电解质: 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。
2.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:
- 强电解质: 在水中完全电离的物质,如HCl、NaCl、H₂SO₄等。
- 弱电解质: 在水中部分电离的物质,如CH₃COOH、NH₃·H₂O等。
3. 电离方程式书写:
- 强电解质:完全电离,用“→”表示。
例如:NaCl → Na⁺ + Cl⁻
- 弱电解质:部分电离,用“⇌”表示。
例如:CH₃COOH ⇌ CH₃COO⁻ + H⁺
(三)实验探究(15分钟)
实验
使用导电仪分别测试NaCl溶液、CH₃COOH溶液、乙醇溶液的导电性,观察灯泡亮度变化。
实验结论:
- NaCl溶液导电性强,说明是强电解质。
- CH₃COOH溶液导电性较弱,说明是弱电解质。
- 乙醇溶液不导电,说明是非电解质。
(四)课堂小结(5分钟)
-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。
- 强电解质完全电离,弱电解质部分电离。
- 电离方程式要根据物质的性质正确书写。
五、课堂练习题
一、选择题
1. 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( )
A. 酒精
B. 食盐
C. 蔗糖
D. 氧气
2. 下列物质属于弱电解质的是( )
A. HCl
B. NaOH
C. CH₃COOH
D. KNO₃
3. 下列物质在水中完全电离的是( )
A. NH₃·H₂O
B. H₂CO₃
C. HNO₃
D. CH₃COOH
二、填空题
4. 强电解质在水中发生______电离,弱电解质在水中发生______电离。
5. 写出Na₂SO₄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。
三、简答题
6. 为什么HCl是强电解质,而CH₃COOH是弱电解质?
六、课后作业
1. 完成课本相关章节习题。
2. 预习“离子反应”相关内容。
3. 自主查阅资料,了解“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影响因素”。
七、教学反思
本节课通过实验与理论结合的方式,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解质的基本概念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电离过程的理解,提高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