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小石潭记》字词考点梳理(一词多义、古今异义、通假字】《小石潭记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一篇山水游记,语言简练,意境清幽,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。在文言文学习中,字词的理解是关键,尤其是“一词多义”“古今异义”和“通假字”等知识点,常常成为考试的重点内容。本文将对《小石潭记》中的重点字词进行系统梳理,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知识。
一、一词多义
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多种含义。在《小石潭记》中,有许多这样的词语,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意义。
1. 清
- 清冽:清澈(如“潭中鱼可百许头,皆若空游无所依,日光下澈,影布石上,佁然不动。”)
- 清静:安静(如“以其境过清,不可久居。”)
2. 乐
- 快乐:感到高兴(如“心乐之。”)
- 以……为乐:把……当作乐趣(如“似与游者相乐。”)
3. 可
- 大约:表示估计(如“潭中鱼可百许头。”)
- 可以:表示可能或许可(如“不可久居。”)
4. 以
- 因为:表示原因(如“以其境过清。”)
- 用、拿:表示手段(如“全石以为底。”)
二、古今异义
古今异义是指某些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不同,学习时需特别注意。
1. 许
- 古义:表示约数,相当于“左右”“大约”(如“潭中鱼可百许头。”)
- 今义:允许、答应(如“你许不许我走?”)
2. 去
- 古义:离开(如“乃记之而去。”)
- 今义:前往、到某地(如“他去了北京。”)
3. 坐
- 古义:因为、由于(如“坐潭上,四面竹树环合。”)
- 今义:坐下、座位(如“请坐。”)
4. 居
- 古义:停留、居住(如“不可久居。”)
- 今义:住所、居住的地方(如“他住在学校。”
三、通假字
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。在《小石潭记》中,虽不多见,但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通假字。
1. 辟
- 原本应为“僻”,意为偏僻(如“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,隔篁竹,闻水声,如鸣佩环,心乐之,伐竹取道,下见小潭,水尤清冽。”)
- 通假字:辟 → 僻(偏僻)
2. 反
- 原本应为“返”,意为返回(如“乃记之而去。”)
- 通假字:反 → 返(返回)
结语
通过对《小石潭记》中“一词多义”“古今异义”和“通假字”的梳理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篇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。在文言文学习中,不仅要积累词汇,更要注重语境分析和词义辨析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精髓,提升阅读与理解能力。
建议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,结合课文反复诵读,结合注释理解词义,并尝试自己归纳整理,形成系统的文言词汇知识体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