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《影响价格的因素》教学设计】一、教学目标:
1. 知识与技能目标:
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,包括价值、供求关系、市场竞争、政策调控等,并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。
2. 过程与方法目标:
通过情境创设、小组讨论、案例分析等方式,培养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
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现象,增强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,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念。
二、教学重点与难点:
- 重点:
1. 商品价值决定价格的基本原理。
2.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。
3. 市场竞争对价格的调节作用。
- 难点:
理解“价值”与“价格”的关系,以及在不同市场环境下,各种因素如何共同影响价格的变化。
三、教学准备:
1. 教师准备:
- 相关教学课件(PPT)
- 案例资料(如房地产价格波动、节假日商品涨价、电子产品降价等)
- 小组讨论任务单
2. 学生准备:
- 预习教材相关内容
- 收集生活中与价格相关的实例
四、教学过程设计:
1. 导入新课(5分钟)
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兴趣:“为什么同一种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价格不一样?为什么有时候一件衣服会突然降价?”引导学生思考价格变化的原因,从而引出课题《影响价格的因素》。
2. 新课讲授(20分钟)
(1)价值决定价格
通过举例说明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,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。例如:手机的价格与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。
(2)供求关系影响价格
讲解“供不应求—价格上涨;供过于求—价格下跌”的基本原理。结合现实案例,如春节期间蔬菜价格上涨、电子产品换代后旧款降价等。
(3)市场竞争的作用
介绍完全竞争市场与垄断市场的区别,说明市场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、降低成本,从而影响价格水平。
(4)其他因素
如政府政策(税收、补贴)、自然灾害、消费者心理预期等也会对价格产生影响。
3. 案例分析(15分钟)
将学生分成小组,每组分析一个真实或模拟的经济案例,如“某地房价上涨的原因”、“某品牌手机降价背后的市场策略”等。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,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,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。
4. 总结与拓展(5分钟)
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核心内容,强调价值、供求、竞争等因素在价格形成中的作用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,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的价格变化。
5. 布置作业(2分钟)
撰写一篇小论文,题目为《我身边的商品价格变化》,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,分析某一商品价格变化的原因。
五、教学评价:
1. 课堂参与度:通过学生发言、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。
2. 案例分析报告:根据学生分析的深度与准确性进行评分。
3. 作业完成情况: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。
六、教学反思:
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案例和互动式教学,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。在今后的教学中,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多媒体资源,如视频、图表等,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。
备注:本教学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经济学基础知识,培养其综合素养和探究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