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居易清明夜全文、注释、翻译和赏析_唐代】《清明夜》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描写清明时节夜晚景象的诗作。全诗语言凝练,意境深远,情感细腻,展现了作者在清明节之夜对人生、自然与时光的深刻感悟。
原文:
清明夜
好风胧月清明夜,
已有花香伴酒杯。
欲问相思何处是,
一树梅花一放怀。
注释:
- 好风:指轻柔的风,形容春日的微风。
- 胧月:朦胧的月亮,形容月色柔和。
- 花香:指春天花开的香气,象征着生机与美好。
- 伴酒杯:与酒为伴,表达一种闲适或孤寂的心境。
- 欲问相思:想要询问思念之情。
- 何处是:哪里才能寄托这份情感。
- 一树梅花:象征高洁、坚韧,也常用来寄托离愁别绪。
- 一放怀:尽情地抒发情怀,释放心中的思绪。
翻译:
在这清明节的夜晚,微风轻拂,月色朦胧,
花香四溢,与酒相伴,心境宁静。
我想要问问,这深深的思念到底寄托在哪?
或许只有一树盛开的梅花,能让我心旷神怡,尽情释放情怀。
赏析:
这首诗以清明节的夜晚为背景,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略带哀愁的画面。白居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,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过往的怀念。
“好风胧月”四个字,营造出一种温柔而朦胧的氛围,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。接着,“已有花香伴酒杯”,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与惬意,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无奈。
后两句“欲问相思何处是,一树梅花一放怀”,则将情感推向高潮。诗人借“梅花”这一意象,既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,也寄托了自己对生活的豁达与超脱。梅花在寒冬中绽放,象征着坚强与希望,诗人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,表现出一种淡然处世的人生态度。
整首诗语言简练,意境深远,情感真挚,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点——含蓄而不失深情,平实却富有哲理。它不仅是对清明节夜晚的写照,更是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