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德宗贞元年间,江淮之间有一女子,姓杨氏,年方二十有二,姿容端庄,性情温婉。其夫为一介书生,家境清贫,然才学出众,乡里皆称其贤。二人结为夫妇后,相敬如宾,恩爱有加。然天不假年,未及三载,其夫因赴京应试,行至途中,遇乱军之祸,竟被杀于道旁。
杨氏闻讯,悲痛欲绝,几欲自尽。然念及家中尚有老母与幼子,遂强忍哀痛,独自撑起门户。时值兵荒马乱,盗贼横行,邻里多避祸他徙,唯杨氏独守旧宅,誓死不离。乡人皆叹其节义,称其为“烈妇”。
杨氏虽为女子,然心志坚定,临危不惧。每当夜深人静,她便独坐堂前,焚香祷告,祈求丈夫魂灵安息,亦愿家人平安。每逢清明、中元,必亲自祭扫夫墓,泪洒黄土,未曾稍懈。
有贼人闻其名,欲图其财,夜闯其家。杨氏闻声而起,手持利刃,立于门前,厉声呵斥:“吾夫已亡,吾身未改,宁死不屈!”贼人见其气概凛然,不敢近前,只得仓皇逃窜。自此,再无人敢犯其门。
乡里之人感其忠贞,纷纷前来慰问,劝其改嫁。杨氏却曰:“吾夫虽逝,然其志在,吾岂可忘义?”言辞恳切,令人动容。于是,众人皆敬其德,称其为“烈妇”,并将其事迹传颂四方。
后世史官闻之,感其节烈,遂撰《杨烈妇传》,以昭后世。其文曰:“杨氏,一女子也,处乱世而不改其志,守孤寡而不失其节,虽古之烈女,亦难出其右。”
呜呼!杨烈妇者,非徒以死殉夫,实以志守节,以心明义。其情可泣,其志可嘉,诚为后世之楷模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