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:
大家好!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的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一篇经典课文——《赤壁赋》。这篇课文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之手,是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一篇散文,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,更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人生哲理。通过本课的学习,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、语言风格以及文章所体现的哲学思想。
首先,从教学目标来看,我将从三个维度来设定: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。在知识与能力方面,要求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、句式结构,并能够准确翻译全文;在过程与方法上,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、讨论、赏析等方式,提升其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;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,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,使学生感受到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,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。
接下来是教学重难点。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“乐—悲—喜”的情感变化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;教学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超然与洒脱,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。
在教学过程中,我将采用“情境导入—整体感知—逐段解析—拓展延伸”四步教学法。首先通过播放《赤壁赋》相关的背景音乐或图片,营造出古风氛围,激发学生兴趣;接着让学生通读全文,初步感知文章内容;然后分段讲解,结合注释和背景资料,帮助学生理解文意;最后通过小组讨论、角色扮演等方式,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与思想。
此外,在课堂设计中,我还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。例如,在分析“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”这一句时,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,谈谈对生命短暂与个体渺小的理解;在探讨“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”时,则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作者的哲学观点,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。
最后,在作业布置方面,我将设计两种形式:一是书面作业,要求学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,谈一谈自己对苏轼人生态度的理解;二是实践作业,让学生搜集与《赤壁赋》相关的诗词作品,进行比较阅读,进一步拓展视野。
总之,《赤壁赋》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,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。通过对它的学习,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感受文字之美之余,也能从中汲取力量,学会在困境中保持豁达,在平凡中发现不凡。
我的说课到此结束,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!
谢谢大家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