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学目标
1. 知识与能力:掌握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;理解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的字面含义及深层情感。
2. 过程与方法:通过诵读、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词作的艺术特点。
3.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: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和个人抱负,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。
教学重点与难点
- 重点:分析词作中的意象选择及其象征意义。
- 难点:把握辛弃疾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表达方式。
教学过程
一、导入新课
以辛弃疾其他代表作引入,如《青玉案·元夕》,让学生初步感受辛弃疾词风豪放的特点,进而过渡到今天要学习的作品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。
二、整体感知
1. 初读课文:教师示范朗读,并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停顿,注意节奏感。
2. 解读“丑奴儿”为词牌名,“书博山道中壁”则表明了创作地点和背景。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猜测可能涉及的主题内容。
三、细读文本
1. 逐句解析:
- 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爱上层楼。”描述了年轻时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以及无忧无虑的状态。
- “爱上层楼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”进一步强调了当时虽然没有真正经历苦难却刻意追求愁绪的表现。
- “而今识尽愁滋味,欲说还休。”随着岁月增长,经历了人生百态后反而难以言表内心的复杂情感。
- “欲说还休,却道天凉好个秋!”最后两句则用反语的形式表达了更深沉更隐晦的心境。
2. 探讨意象: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中使用的意象(如“层楼”、“愁滋味”等),思考它们各自承载的意义。
四、合作交流
分组讨论以下问题:
- 辛弃疾为何会从“强说愁”转变为“欲说还休”?
- 这首词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和个人心境?
五、总结提升
引导学生回顾整首词的内容,总结其思想核心——即从天真烂漫走向成熟稳重的成长历程,同时也不忘提醒大家珍惜当下,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
布置作业
1. 背诵并默写《丑奴儿·书博山道中壁》;
2. 查阅相关资料,撰写一篇关于辛弃疾生平及其词作风格的小论文。
通过上述环节的设计,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该词的理解,还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,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