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作原文
> 木兰花慢·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
> 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
> 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
> 是天外,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
> 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
> 谓经海底问无由,恍惚使人愁。
> 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。
> 虫沙猿鹤,时复双栖,暂游而已。
> 念腰间箭,匣中剑,空埃蠹,竟何成!
> 时易失,心徒壮,岁将零。
> 想关河,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> 霜鬓明朝又一年,尘满面,故园情!
词作赏析
上阕:离别之景与宇宙之思
开篇“可怜今夕月,向何处,去悠悠?”以月亮为引子,引发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。词人借月光的飘忽不定,象征友人即将远行,不知归期。接着,“是别有人间,那边才见,光影东头?”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离别的惆怅,仿佛在问:是否在另一个世界,才能再次见到友人的身影?
“是天外,空汗漫,但长风浩浩送中秋?”这里通过想象,描绘了一幅浩瀚苍穹的画面,强调了离别之际天地间的广阔与孤独。“飞镜无根谁系?姮娥不嫁谁留?”则运用神话传说,赋予月亮更多的人文色彩,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。
下阕:壮志未酬与家国之忧
下阕从个人的情感转向更宏大的主题——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理想。“谓经海底问无由,恍惚使人愁。”这里借用古代传说中的海底探秘,隐喻自己对未知世界的迷茫与忧虑。而“怕万里长鲸,纵横触破,玉殿琼楼”更是直抒胸臆,表达了对战争可能带来的破坏的担忧。
最后几句“念腰间箭,匣中剑,空埃蠹,竟何成!”则直接点明了辛弃疾内心的无奈与失落。他曾经怀揣报国之志,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施展才华,如今只能看着岁月蹉跎,壮志难酬。这种情感贯穿全词,使整首作品充满了深沉的悲凉与无奈。
译文
> 如今这美好的夜晚,月亮渐渐西沉,它要去哪里呢?是不是还有另一个世界,在那东方还能见到它的光芒?天外广阔无垠,只有长风呼啸着吹过中秋之夜。这轮飞舞的明月没有固定的根基,是谁将它系住?嫦娥为什么不嫁人,又为什么留在人间?
> 我想知道月亮是否经过海底,但这似乎无法解答,这一切让我感到困惑和悲伤。我害怕那巨大的鲸鱼会在海洋中横冲直撞,摧毁那些美丽的宫殿和楼宇。
> 我想起自己的武器,它们曾经陪伴我征战四方,但现在却被尘土覆盖,毫无用处。时间飞逝,我的心虽然依旧充满激情,但年华却在不知不觉中消逝。想到边疆的战火已经持续了三个月,一封家书比黄金还要珍贵。
> 明日清晨,我的两鬓又将增添几缕白发,脸上也布满了尘土。故乡啊,我何时才能回到你的怀抱?
总结
《木兰花慢·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》不仅是一首送别词,更是一部浓缩了辛弃疾一生抱负与理想的作品。他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对友人的不舍,更是对自己未能实现理想的深深遗憾。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,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。